校企联合3+1教学介绍

实践教育联合培养立足于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技术素质的提升,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双方对联合办学的积极性,使校企联合科技研发与新产品开发平台与实践教学基地平台融合,让学生在基地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围绕该目标,建立了系列的管理方案和文件并落实执行

沧恒3+1实践教学组织架构

(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为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各个专业学生制定的一个大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针对这个大的培养方案,企业科研根据自己的主要研发生产范围,制定相应具体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包括实习内容和考核项目等。


       (2)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协议
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合作培养协议,规定企业和学校承担的义务、责任和相应社保、管理等事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框架协议,有益于长期合作,为企业培养人才。学校提供必要的建设资金,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场所、指导教师、设备仪器、实践项目等资源,保证联合培养教学硬件和软件环境满足要求。

        (3)校企学生联合培养管理协议

企业、学生和广东工业大学签订的管理协议,规定了单位、实习生个人的责任、义务和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在上班期间按照职工要求的规范化管理,企业提供实习津贴、项目奖金、免费食宿、劳动保险等,并进行考核奖惩。

        目前基地提供给学生参与开发科研实践项目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精密智能测控装备,一是智能制造管理系统软件。

        学生参与研发的智能测控装备产品有:精密铰链智能检验系统、精冲零件智能检测系统、电机轴智能检测系统、发动机活塞环智能检验系统、定量金相和显微硬度测试系统、纺织物疵点智能检测系统、氧化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水蓄冷空调智能控制系统、无人值守城市供水智能控制系统、空压站智能节能控制系统,等等。研发成果已经产业化,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公司在该研究方向配置了2名研究生学历4名本科生学历的高工和工程师,可以指导4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和16名“3+1”本科学生的一年项目开发实践活动。

        学生参与研发的智能制造管理系统(MES)有:燃气具制造执行系统、热处理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新型缸套智能制造执行系统、精密铰链智能制造系统、电解电容器智能制造系统、精冲汽车零件智能制造系统,以及配套的)即时生产监控报警管理系统、产品追溯管理系统、条码管理系统、生产线电子看板联网管理系统、E-SOP自动播放显示系统、工位故障控制器、品质不良控制器、条码收集器、工业自动化设备等系列产品。成果已成功应用在发动机活塞环、缸套、小家电产品、热处理、建筑五金等行业推广应用。
    公司在该研究方向配置了2名研究生学历2名本科生学历的软件工程师,可以指导6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和14名“3+1”本科学生的一年项目开发实践活动。

  本科生“3+1”校企联合培养教学 

    (1)2011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测控、光机电测控方向)和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应用电子)共14名学生在沧恒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包括生产实习、项目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
    (2)2012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测控、光机电测控方向)共10名学生在沧恒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包括生产实习、项目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
    (3)2013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测控、光机电测控方向)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方向)共10名学生在沧恒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包括生产实习、项目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

 专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

    联合中国电子学会嵌入式工程师资格认证中心开展专业资格认证。组织“3+1”联合培养实验班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学生进行理论、实践课程培训,理论和实践项目考试,累计共62名学生获得中国电子学会颁发的国内国际认可的嵌入式助理工程师职称证书。

专业竞赛

建立校企联合光电精密制造工程实践创新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大赛、全国电子大赛、全国虚拟仪器及传感器大赛、博创杯嵌入式与物联网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取得全国一等奖等优异成绩。

确立了有效的实践教育培养方式

  (1)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增强面向具体专业领域的工程能力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重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质量意识和工程师素质。
  (3)严格落实企业学习计划,实施高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对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联合培养,强调在企业基于工程项目学习的实效考核。
  (4)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特征,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对每一位同学确定学校和企业的导师,以实际工程案例来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以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为课题,学生参与其中,承担任务。由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以学生整个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最终结果来联合评价其课程设计成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